热点信息
心理手册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手册>>正文
疫情尚未结束,心理学家建议:戴好“心理口罩”保护心理健康
2022-11-23 13:46  

新快报讯 疫情防控,需要科学精准之策,多方协同,齐心协力。在疫情防控中,除了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方面的健康同样不可忽视。2020 年初,心理学家佐斌提出了“心理口罩”的概念。在他看来,人们要意识到,每个成年人都是自身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的同时,也要给自己戴好“心理口罩”,提高心理免疫力,预防心理问题,维护好自身心理健康。

在广州面对三年来最严峻的疫情挑战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佐斌教授再次提出建议,期望大家要戴好“心理口罩”,保护心理健康。这一次,他也与记者分享了当初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并给读者给出了具体的健康指引。

问:“心理口罩”由哪些成分构成?

答:“心理口罩”最初提出时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构成,统一指人的良好心态。随着疫情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心态的关注以及我们的有关调研成果,我觉得有必要把健康的心态明确一下,会有助于个人更好认识和理解“心理口罩”的心理特征,也有利于人们有针对性自我分析和缓解心理相关的问题。“心理口罩”的成分并不复杂,主要包括疫情时期人们的适度关注、合理认知、平和心态、规律行为四个层面。

问:这四个层面各自起着什么作用呢?

答:四个层面各自有着特定的防护功能。适度关注是人的注意调节功能,可以过滤外面的复杂的大量疫情信息;合理认知是人们对于相关疫情的认知及信念,可以让人们更好理性面对疫情和防疫政策,增强信心;平和心态属于情绪情感层面,安稳平衡的情绪直接调节人的负性心理与行为;规律行为属于行动调节层面,在不确定情况下,有规律的行为能够让人稳定下来,保持身心健康。注意、认知、情绪、行为四个方面都可以自我调节,同时四个方面整体上发挥着心理防御与心理免疫功能。

问:这一次,您为何会再次发出呼吁,期望市民戴好“心理口罩”,强调市民要呵护心理健康呢?

答:广州最近疫情还处在严峻复杂状态。这样一种状态,对于大家迫切想恢复正常生活的人群,心理上有较大的冲击,还出现心理危机案例,心理咨询热线服务量明显增多。心理健康,外部因素有影响,心理援助有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自我调节,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不能够完全等待他人来解决。戴好“心理口罩”,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够维护好个人自身身心健康,也能够对疫情防控尽到自身责任,作出贡献。

问 : 可否就您说的四个层面,具体教一下市民如何做好这四方面的防护?

答:首先,要适度注意疫情信息,避免过量关注造成心理困扰。新冠疫情的威胁性引发人的自然关注,人们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朝向疫情信息方面,这是正常的反应。了解当地疫情的变化情况,关注疫情防控的政策动向和管控区信息,掌握与本人相关的核酸检测和健康码管理的具体要求,这些关注对于做好个人防疫十分必要,有利于个人行为管理和涉疫活动动态调整,避免潜在风险。然而,对疫情信息关注应处在合理水平,不能关注信息时间过多过长,反复看信息,到处求证信息,导致人的主要精力被疫情信息所牵引控制。

其次,了解疫情相关基本知识,对疫情防控有科学认知和信心信念。有关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理性看法和积极信念,能够避免人们对疫情过度恐慌,调节人们的心理焦虑、愤怒、悲观等负面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例如,知晓现在新冠病毒患者中重症率低、打新冠疫苗对适用人群具有良好保护作用、隔离能够直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对目前防疫政策的信心、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必胜信念,等等,对疫情中的个人具有良好心理保护作用。

第三,要保持情绪安稳平衡,用心平气和来调节疫情烦恼。人们需要调节自己的心情,努力平复不良情绪,不为小事不合意而生大气。如果感觉心情添堵,可以通过文体活动、向亲朋好友倾诉或求助心理热线来缓解,适当宣泄、把负性情绪排解出去,实现心平气和。

第四,按照既定计划作息做事,保持有规律的日常行为。受新冠疫情影响期间,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以常态应对暂时慌乱。如果平时工作生活比较有弹性,建议在疫情隔离期间应该给自己制订一下计划和任务,通过明确要做到的事情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来形成行为规律。

(转载:新快报·ZAKER广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