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信息
心理手册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手册>>正文
大学生考试舞弊的社会心理探究
2009-01-01 00:00 管理员 

【内容提要】社会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赖以生存的社会心理背景是很深厚的,其原因也是多层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认知上的偏差,也有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形成其稳定而科学的心理价值体系是十分现实而必要的。

【摘 要 题】学术广角

【英文摘要】The social mental state is a reflecting of objective actuality,university student examination to embezzle what phenomenon the social mental state background rely for existencing is very deep,and its reason is also many levels.Deviation on the perception of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 oneself,also there is the irregularity of the inside existent university education,with this at the same time,the social impetuous of the near benefit of nasty utilitrianism the mental state also erode the university the mind that living.Deep into the analysis with study these problems right further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thought developments,Its stability of formation but the worth a system of science's mental state is very realistic and necessary.

【关 键 词】作弊/诚信/归因/心理价值体系/浮躁心理

Cheat/trustworthiness/return because of/mental state mental state of worth a system/impetuous

【正 文】

社会心理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它是文化传统的积淀。从整个文化心态上看,社会心理是一种尚未被加工制作的初级形态,表现为人的社会认识、情感、动机和朦胧的价值心理取向。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影响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如大学生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大学生的社会动机、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等;群体心理。如大学生的集体心理等。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为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心理;学风、校风、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以及由此产生的某些校园精神。在外部则主要表现为社会的价值心理取向。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品德认知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他们由于自身还不够成熟,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喜欢怀疑一切、批判一切。他们社会认知的辩证性和批判性往往带有消极的色彩,虽然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但又容易陷入极端,过度的怀疑容易导致对现实的不满和虚无主义。与此同时,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虽然意志品质的目的性普遍提高、果断性有所增强,但他们的自控力和坚持性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情境的诱惑下,大学生群体中思想道德模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他们中不少人自控力明显下降,这在学习上和私德上尤为突出,考试作弊便是其中表现之一。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缺损、私德不检,道德评价失范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诚实守信仍然是为社会所尊从和提倡的美德。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是关系到其道德修养、个人信用的大问题,更关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规范与否。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大学生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以很大的冲击。随着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社会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原有的道德与规范体系在现代社会生活面前显得无可奈何。传统道德正经历着悄然的但却是深刻的裂变。其中“非道德”的心理日趋严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彻底抛弃传统的道德价值,不受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以至反道德心理成为一种时髦,反道德行为大量涌现。”①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构成,其成员中不可避免的也带有这种倾向。他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的认同度普遍降低,表现出反社会规范行为。他们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不能有效地运用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必然会使他们道德困惑、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他们不再把作弊这种“私德不检”的心理和行为当成严重的问题,甚至不再将其当成问题,而是把它当成是在生活和学习方式上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力。这种心理和行为造成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和道德的堕落,造成了诚实、正直等人际通行的基本价值的毁灭。

据《首都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资料显示,大学生对违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旷课、迟到等现象比较严重,也恰恰是在这些问题上,大学生重视不够,一半以上的人对这些现象抱着理解和无所谓的态度。”②这说明,如果从道德评价和价值观念的角度去分析大学生作弊行为的话,他们在现实利益和精神范畴的道德防线面前更愿意选择前者。

考试作弊其实就是一个“诚信”问题。为什么要作弊?要取得好成绩,取得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成绩。每个人在作弊的时候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是弄虚作假,可没有人在乎,这就是对“诚信”的淡漠。在大学校园里,作弊者最初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动力随着对学习兴趣的衰退甚至失望,逐渐演变成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直至以作弊的形式表现出来。

大学生人生观的玩世不恭和及时享乐的态度是其消极社会心理的又一重要方面,这种态度集中反映在精神上的“疲”和态度上的“混”。由于社会变迁和就业的迷茫,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价值和目标。他们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因而产生了精神上的空虚感,丧失了自信和进取的勇气,采取一种游戏人生、放任自我的态度。这种精神上的“疲”带来人生态度上的“混”。他们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不投入。混考试、混毕业、混文凭,陷入一个不能自拔的“混”的怪圈。对大学生而言,作弊与其说是欺骗别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如说是欺骗自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为什么学生对作弊持默认态度?因为在一些学生看来,大学考试作弊不同于高考等升学考试,不存在竞争,别人能否通过对自己并不构成威胁。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对学习不重视,那么,作弊除了有被发现的风险之外,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二、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寻找不合理的归因

大学生身上的反社会型人格,是对社会和制度本身有一种不满和对抗心理,在思想认识上偏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羞耻之心。对社会的不满和无知使他们对社会事物持有怀疑和敌意,挑战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他们“企图用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方式去影响社会,以显示他们不容忽视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存在。”③他们往往在作弊冲动的释放中才能感到一种快意。作弊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成为考试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是表现为一种病态型的社会人格。

考试作弊,既使作弊者本人获得了不应有的利益,也侵害了参与同一考试者群体的实际利益。因此,考试作弊从性质上看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成绩差的同学作弊是为了图及格;成绩好的同学作弊是为了拿高分而获取越来越高的奖学金。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故意用作弊的方式来反抗陈旧的教材和僵化的考试制度。应试教育未尽合理,考试也未必能够准确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以此作为作弊的理由,或破坏考试制度或以作弊的方式对抗考试则完全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斥和抵触,以消极的态度、油滑的手段对待考试和现行考试制度,往往也是缺乏积极的、正面的、建设性的态度和方法的表现。

有的作弊考生其实能意识到作弊行为的可耻,但由于心理感觉不公平,所以有跳出约束的行为。这实际上是他们知与行的不统一、不协调。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作弊是早晚的或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们自认为从小就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总希望不守规矩一回,有一种逆反心理,还有一种好奇心。考完后,心想自己总算干了一件想干的事。有的作弊者以作弊得逞为荣,以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为本领,甚至作弊者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还会得到教师的表扬。在这种氛围上,那些不作弊但意志薄弱的同学抵挡不住因作弊成功所产生的诱惑,就往往改变初衷而纷纷仿效。还有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平时学习一般,考试成绩因作弊而跃居前茅,就归因为考试成绩好的人是因为作弊手段高明。在这种归因的作用下,大学生投机心理日盛。

三、学校教育缺乏足够吸引力,考试观念和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应该说,大学教育中的德育方向不容置疑是合理的。但由于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今天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体说来是德育不实。其症结在于片面强调意识形态、重表面文章,而没有把如何培育做人的品质和信念放在突出的位置。在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上,忽视了人文文化的价值,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精神空虚的现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明显的滞后,与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和思想脉搏不相适应。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持之以恒的保证措施;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容易流于空洞和陈旧;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距离”。

除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外,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考试观念也同样存在着弊端。首先,在教材建设的方面,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相距甚远等;第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方面,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对大学生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所学的知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否真的有用,大学生们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没做更多的考虑;第三,在考试观念和方式方法方面,大学教育中有的知识除了考试以外,基本派不上用场。我们现在的不少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核大学生的记忆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大学生们经常被困在一些教学情境中,学着死板的步骤、僵化的概念和陈旧的知识。学生处在一种弱势地位。框在每个学生四周的是一张网,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监考力度,这些因素刺激了一些学生的作弊行为,也使得他们觉得作弊算不上什么错误。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学的气氛,给学生以很大的心理压力。分数高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保持其优势,为了获取高额的奖学金而不掉身价,选择了作弊这一种省力而便捷的途径;分数低的学生为了改变不利处境,为免受同学奚落、教师批评和家长指责,更想通过作弊来弥补过失,应付了事。

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和社会不正之风的渗入

一定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道德水准对教育系统的道德状况有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实际的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对教育伦理存在着客观的制约性。”④首先,它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受到社会的精神文化氛围的影响。其次,它形成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渗透性极强的环境因素而对教育系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尚不完善,在对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的和不恰当的认识,这和市场经济的本性有关。“市场行为是交易行为、是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它看重的是目前的好处,对自己的实惠,因而是自我至上、功利至上。这种取向,和教育的精神――强调人性关怀、发展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市场经济对教育具有消极影响的内在根据。”⑤

当整个社会处于道德转型和价值转型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都处于紊乱状态,导致人们道德选择的多样化。新旧道德观念相互交替、相互冲突,道德文化和道德规范出现了结构性失调,社会秩序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教育,对青年大学生产生负面作用,使他们受到双重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就使得道德评价流荡失控,模棱两可。这种失控反过来又使得大学生的知行不协调,他们虽然知道作弊的不诚实不道德,但却无法控制作弊行为。在商品化和传媒化的社会里,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是不存在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深深地打上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烙印。伴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却没有进一步地抓紧,反而由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大学生的是非观念混淆,道德水平下降。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非道德性间的巨大反差,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道德教育的排斥和抵触,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与之相伴随的是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社会道德危机――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非道德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和道德教育扭曲变形。在这些道德危机表现上,道德评价失范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牵涉到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及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和崇高性的理解。

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思想和社会根源。“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由此产生的国家利益淡化,拜金主义、消极涣散、甚至腐败堕落等道德嬗变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到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队伍中来。”⑥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浮躁风气对大学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学习观上的一些不务实的现象。它不仅表现为某些大学生心理上的急进、狂躁、骚动、做事无恒心,学习、工作不安分,更表现在道德观中的“功利主义”、“虚幻主义”。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使生活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的大学生极易产生投机侥幸心态,折射到考试中便是作弊现象的泛滥。

因此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改革。考试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寻找发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示自己,以便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和诊断教学中的问题,以利于修正教学过程和个别辅导,提供最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教育应该体现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培养一个健全的毕业生。我们需要通过考试检查、督促学生学习,同时更需要靠情感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和情感都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两者是有区别的:考试是硬性的检查,它需要专门的设计、考查、评分,对被动学习十分有效;而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正向情感作用下的学习,不需要监督、奖惩,学习的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学生真正得到学习的解放。比如对作弊的学生,通常学校的做法就是公布处分决定,但这只是让你知道不能再做了。但从更深的层面讲,这种错误在哪儿?有没有更深的认识就不管了。有些学生因此而消沉下去。如果学校、老师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这个问题,让他们觉得惩罚的关键是让自己认识到错误,而不在于轻重,现在的惩罚只是让自己反省错误。同时,走依法治考、综合治理的路子,结合考试制度的改革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关于考试作弊处理的一整套法规制度,对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规定明确严格的处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树立起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良好形象。这样既可以让他们铭记教训,又能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①吴克昌:《社会心理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2 P145

②张五洲:《探索大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8 P233

③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P99

④⑤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4 P207、179

⑥张孝宜:《新世纪高校政治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索》.[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7

关闭窗口